朱元璋坐了江山,嘗盡宮中珍饈百味,一日,與馬皇后憶苦思甜,念及貧賤時想吃豆腐而不得,嘆息不已。馬皇后賢淑,進言:大明初立,民生凋敝,百廢待興,陛下當以節儉治天下。朱元璋稱:“善!”此后他不但自己每飯上一盤豆腐,作為崇尚儉樸、禁止奢華的象征,還明諭后世也照此執行,使皇子皇孫們“知外間辛苦也”,這成為明朝自始至終的一條皇家家規。 但隨著大明帝國財力增長,立國之初的窘況已有改觀,節儉之風漸行漸遠。從弘治年間始,由于政策放寬,宮廷、官府多事游宴,大把花銀子,公款吃喝,蔚成風氣。明孝宗愛惜臣下,慮及官員夜宴后,騎馬醉歸,“無處討燈火”,“酒駕”危險,于是敕令各官飲酒回家,街上商家鋪戶都要燈籠傳送。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夜宴之盛。 官員普遍追求飲食的奢華,連一代名臣張居正也十分講究、挑剔。吃飯時,牙盤上食味已逾百品,他還為“無下箸處”而發火。權臣嚴嵩的家產被籍沒,抄出的餐具中,僅筷子一項就數量驚人:金筷、鑲金牙筷1112雙,鑲銀牙筷1009雙,烏木筷2691雙,其余竹筷、漆筷計1.5萬余雙??梢韵胍?,這位高官在位時家宴排場之大。(《歷史挖的坑:中國文人的家園情懷》) 官員士大夫舉行宴會的場所除公署外,更多在私室(相當于時下頗有幾分神秘氣氛的“高端消費”場所——私人會所)。他們的飲食生活不僅豪奢,而且放浪形骸。隆慶年間,官吏何良俊到蘇州,遇王世貞,邀往朋友家的“私人會所”夜飲。何不惜銀子,請得名妓王賽玉“侍宴”,并以“妓鞋行酒”取樂(《四友齋叢說》)。這種庸俗的飲酒方式近乎變態。自古以來,官員、富豪的酒宴似乎都少不了女色點綴,封建時代吃“花酒”,而今請明星陪酒,“出場費”以萬、十萬計,酒宴花費在外。 扯遠了,還是說豆腐。朱元璋老皇帝每餐吃豆腐的祖訓,傳到后世,這豆腐就變味了。清代吳騫《拜經樓詩話》故事:明代京城官署中,翰林院是清水衙門,皇帝用膳后,窮酸的翰林們就向光祿寺討要剩下的御膳,以解饞或曰改善一下生活。一天皇帝飯畢,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,只端回一盤豆腐,大為懊惱,放在桌上生悶氣。一個積年的老翰林見了,十分高興,“你不吃,在下就不客氣啦?!闭f著端起豆腐,大快朵頤。你道真是豆腐?原來這潔白無瑕看似豆腐的東西,卻是用幾百、上千只鳥的腦髓做成的,但誰敢說它不是豆腐?皇帝高興吃一兩口,不高興還不動箸呢。真是前有政策,后有對策!聯想到現代的接待餐,標準是“四菜一湯”,但到后來,“四菜”變成四個大什錦菜盤。中國人的變通之道,古今一理,奧妙無窮。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,倒是想有些作為的,勤于政事,宵衣旰食,也學太祖皇帝吃野蔬糲食。但御膳房為他加工野菜卻是有“門道”的:先將菜放在生鵝肚子里入鍋悶煮,鵝熟,取出菜,用酒浸一浸,再淋以香油,拌以調料,裝盤上桌?;实蹔A一筷嘗嘗,味道不錯嘛,誰說百姓吃糠咽菜苦?催逼各地餉銀、賦稅愈急。 明代皇室的海量消費和龐大公務員隊伍的胡吃海喝,無不出自納稅人的錢。完稅,那時叫“納糧”。李自成以“不當差,不納糧”、“均田免糧”為口號,迅速動員起百千萬農民造反,絕非偶然。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,或為執行朱皇帝“每餐吃豆腐”政策不力的緣故? |